中文

English

田鼠的跨代智慧:尊龙凯时揭示捕食者气味对后代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3-12   信息来源:尊龙凯时官方编辑

田鼠常常接触捕食者的气味及警报信息素,这种感知的捕食风险可能导致跨代行为的变化,这与其在子宫内的环境密切相关。尽管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缺乏足够的研究,但传递捕食风险信息从猎物父母到后代的机制已经引起关注。具体而言,捕食风险信息是由接收线索的母亲通过子宫内印记传递给后代的,从而产生跨代效应。早期研究表明,幼崽在子宫内接触化学线索可实现印记或条件反射。通常来说,与经历低风险的母亲相比,经历高捕食风险的幼崽在发育和反捕食行为方面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此外,受到捕食者追赶或攻击的母亲出生的幼崽,其发育和行为也可能有所不同。

田鼠的跨代智慧:尊龙凯时揭示捕食者气味对后代行为的影响

跨代效应的一个可能机制是母体激素,这些激素能够在子宫内影响幼崽的生理状况,甚至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行为和生活特征。如果未出生的幼崽接触到与高捕食风险相关的激素,它们可能与未接触的幼崽在面对压力源时的行为反应截然不同。在自然环境中,田鼠经常成为最小鼬鼠的猎物。如果它们在这种捕食者面前存活下来,它们会释放一种特定的气味,即警报信息素,以警告同类潜在的威胁,同时鼬鼠本身的气味也是一种嗅觉信号。这些气味在田鼠的生存中起着关键作用,促使它们改变行为,可能会选择避开高风险区域,寻找藏身之处,甚至改变后代的行为。

为了探究掠食风险对幼崽行为的跨代影响,研究者使用三种不同的气味线索进行了比较:捕食者气味(PO)、受惊同类的气味(警报信息素,AP)和不添加气味的对照气味(C)。捕食者气味(PO)通过收集三只圈养的鼬鼠使用过的垫料获得,而警报信息素线索(AP)则是通过收集与鼬鼠接触的雄性田鼠使用的垫料得到。对照气味(C)使用的是没有添加任何气味的干净垫料。生活在半自然环境中的父母田鼠接触了这些气味线索后,实验者便将母鼠带入实验室进行分娩。随后,当幼崽五周大时,研究者在包含PO、AP或C线索的开放场地内对其进行行为分析。

实验的初期,研究者准备九个50x50米的室外围栏,每个围栏设置25个陷阱。在交配季节初,释放六只雌性田鼠以建立领地,随后增加四只雄性,共有54只雌性和36只雄性参与实验。参与的田鼠年龄均在11-13个月之间,亲代气味的处理使得90只田鼠被分为三组,实验进行期间每天检查陷阱Two次。当有田鼠被捕时,实验者会让其接触PO、AP或C气味,且在这两周内它们有交配的机会。实验结束后,所有田鼠被带入实验室以检查雌性田鼠是否已经生产。

在幼崽断奶后,这些幼崽同样被分为PO、AP和C三组进行行为测试,研究者观察田鼠在场地中央探索的10分钟内的行为。为记录田鼠的总移动距离、移动次数和位置变化,采用诺达思的动物运动轨迹跟踪系统(EthoVisionXT)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气味处理显著影响幼崽的行为:接受PO气味处理的父母所生幼崽在接触对照气味时表现出更大的焦虑,常常在旷场边缘寻找庇护所。而同一父母的幼崽在接触捕食者气味或警报信息素时,表现出在旷场中心逗留更长时间,显示出更大胆的行为选择。

这一发现表明,跨代效应高度依赖环境,不同实验组的幼崽总移动距离各有不同,PO幼崽的移动距离明显大于C组幼崽。然而,与研究预期相反,接触到PO的幼崽并未减少总移动距离。在自然环境中,田鼠往往会寻求安全之处,然而在旷场中并无隐蔽的安全区域,因此幼崽可能因为躲避捕食者而不断移动,或试图通过嗅觉收集更多信息以找到更安全的地方。

田鼠的数量在多年来经历波动,捕食者的密度大约滞后6个月。因此,如果某只田鼠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其后代也极有可能同样面临这种风险。基于此,田鼠通常选择在风险持续存在的情况下,采用更加大胆的探索、交配和觅食行为。这样的行为或许是为了增强生存机率,最终确保种群的延续。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品牌尊龙凯时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观察和分析这些生物行为的潜在因素,使研究者能更加深入理解动物在自然选择下的适应性行为。